找到相关内容61382篇,用时2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汶川大地震救灾中的思考建言

    还要知道世间人事地震之间的感应。我们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万事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自然界也是一样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把它看成娑婆世界的一次变化,是应有之事,该来的迟早要来的事情。这样看待...家园,但毁不散我们的心,摧不垮我们共同的意志。反而却把人们的心震到了一起,形成了全民族的大团结,全世界的大团结。这期间,我们灾区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灾区人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灾区人民的安危系于我们...

    天津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妙贤法师

    |汶川大地震救灾中的思考建言|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14873864.html
  • 道坚法师为聚英学校新生演讲《佛教社会》

    中国佛网消息 2007年8月2日,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在弘法楼般若讲堂为重庆聚英技工学校新生作《佛教社会》的演讲。道坚法师在演讲中介绍了何谓佛教及佛教当今社会的联系,并通过华岩寺所举办的系列弘法、社会慈善等活动展示了当今佛教在减轻人的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道坚法师演讲《佛教社会》 学生们认真听课

    重庆华岩寺

    |道坚法师为聚英学校新生演讲《佛教社会》|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8/14415513165.html
  • 慈悲利他 菩提耕耘——谈佛教慈善公益事业

    前 言 慈善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慈悲济世是菩萨道的精神。《大智度论》云:大慈一切眾生乐,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是。慈悲表达了「四无量心」,慈、悲、喜、捨,四种自利利他圆融的心。 佛陀的根本精神「慈悲悯生」,是眾生一同获得智慧解脱,故「慈悲利他」是 佛陀的根本情怀。而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乃不离「上弘下化,...

    释惟静

    |慈悲利他|菩提耕耘——谈佛教慈善公益事业|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20373871.html
  • 枣子树佛教的关系,答一网友的提问

    一直以来, 枣子树标树的就是护生的旗帜。而环绕的元素就可以有很多啦。末学常说,枣子树其实不会只是餐饮而已,而是希望让客人参与到我们的环境,活动思路中来,藉着交流,我们将朋友们沟通更多利己利人的想法,希望枣子树能成为一个平台,展示一种素食者的生活型态,展示一种思考模式,同时也大家共同成长。 您的第一个问题:“枣子树是企业,但也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而且举办了很多宗教活动。这样...

    慈意

    |枣子树佛教的关系,答一网友的提问|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20441315290.html
  • 11月15日华岩寺举行周末佛学讲座《生死》第一讲

    现场版 网络版 中国佛网讯 华岩周末佛学讲座由重庆佛学院能法法师主讲的《生死》,今天开始第一讲。能法法师阐述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用佛教的观点深入、透彻地剖析了生死的含义,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到怎样面对生死。11月22日第二讲的内容是正确面对死亡;临命前应该做什么等。欢迎亲临现场听闻佛法。 中国佛网语音室将进行现场直播http://

    重庆华岩寺

    |11月15日华岩寺举行周末佛学讲座《生死》第一讲|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1/16114331879.html
  • 道坚法师《中国佛教社会探论》近日出版

    重庆佛教在线消息 近日,作为宁波《宝庆讲寺丛书》之一和《中国佛教学者文集》之一,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新近著作《中国佛教社会探论》由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是继《破山海明禅师语录》后道坚法师又一重要著作,收录了法师对中国佛教中国传统文化、慈善事业、佛教教育等的研究心得及对历史上数位著名高僧的禅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探究等二十多篇论文,如《佛教对中国传统...

    重庆华岩寺

    |道坚法师|《中国佛教社会探论》|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6/18043110143.html
  • 刘长乐:跨越文化、地域民族的智慧传播

    。佛陀用一枝花朵,一个微笑赢得了世界的注目尊敬。佛教从创立那天起,就直指人性最难以克服的三大弱点:无知、贪欲和憎恨,为我们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带来了智慧的光芒。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播中,以其深刻的...全人类的慈悲、仁恕谅解,这种开阔的平等主义正是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基石。 3、生死观。佛教是一种全面关注生命内在真实和内在超越的学说和教育,它改变了近三十亿东方人对待生死的态度认识。 4、...

    刘长乐

    |刘长乐:跨越文化、地域民族的智慧传播|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04773851.html
  • “人适天和”—— 佛心灵的秩序

    (自身)心的和谐,人人的和谐,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世界的三大要义。在当今这“个人欲望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的社会中,人要有所敬畏。通过“人适天和”,建立起心灵的秩序。才能具有“宇宙之心”。我所从事的“利己利他”的环保事业,我所建立城市环境医院,体现了人与自然、人内心的和谐。佛法是管理人心的大智慧。迷者师渡,悟者自渡。   一 认识...

    姜鹏明

    |“人适天和”——|佛心灵的秩序|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542973748.html
  • 法宝之光——大藏经的整理、保护研究

    各位法师、各位朋友: 在无锡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美丽城市,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借此机会,末学略谈一谈来对佛教大藏经整理、保护研究的浅薄认识。 一、大藏经简说 大藏经是佛教...中,人们常见的大藏经同义的用语是集合经藏、律藏、论藏而说的“三藏”。除此之外,小乘佛教中的某些部派也有在“三藏”的基础上,增立杂藏或咒藏而说“四藏”的、“五藏”的;大乘佛教也有说“二藏”(声闻藏、...

    释慈云

    |法宝之光——大藏经的整理、保护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4973644.html
  • 学识修为、以戒为师构建和谐社会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年传入中国已经2000余年,2000多年来,它在不断地传播发展中,努力吸取中国本土文化的营养,逐步中国文化相融合,使佛教既保留了基本特征,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成功实现了佛教中国化,为中华大地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瑰宝,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译经事业、戒律完善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译经事业的发展...

    释耀正

    |学识修为、以戒为师构建和谐社会|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60773843.html